記者觀察
  羊城晚報記者陳曉璇
  異地中考政策跟異地高考政策一樣,備受期待。今年起,廣州市啟動了實施異地中考政策過渡期的第一年 。其實,這個政策的順利推進來之不易。要知道,在教育資源緊張有限的當下,如何兼顧到本地考生和外地考生的教育公平永遠是一道難題。
  在本地家長看來,公辦教育資源應該是本地考生理所當然所享有的,外地生不應該來搶占。但在外地家長看來,他們同樣為廣州做出了貢獻,子女受教育的權利不應該被歧視。這便是從異地高考政策到異地中考政策一直難以推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廣州市作為外來務工人員眾多的城市,自然不能忽略了本地生和外地生的任何一方的權益,所以在多次論證之後,確定了異地中考政策,且設置了三年的過渡期。秉著“提前三年先知”的人性化原則,廣州市今年至2016年中考對非廣州戶籍生的條件限制降到最低,只需要擁有廣州三年完整學籍,便可以報考廣州市公辦高中,且免收擇校費。但招生比例受到8%的限制。
  此次中考,便是異地中考政策實施的“頭炮”。採訪中瞭解到,外地生對該政策帶來的福音有喜有憂。喜的是入讀公辦高中不用再交4萬元,憂的是8%的門檻太高了進不去。不少人就在這憂喜參半中猶豫著。
  一位戶口在湛江的家長對於異地中考政策很是喜歡,但她也有些擔心,“8%的名額,相對比較少,還是有點擔心上不了省實和廣雅,報了六中做保底的學校。”
  不過,也有外地家長寧願交錢,也希望能跟本地考生享受同等的待遇。戶口在重慶的何女士,十年前就到廣州來工作了,但是戶口一直沒有遷過來,“我家小孩初二才轉來廣州上學,不滿足三年廣州學籍的條件,報不了公辦學校,之前並不需要這樣的條件。”在她看來,政策的穩定更能穩住民心。
  然而,想政策一成不變是不可能的。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的流動,資源的再分配,任何一項政策都得順應時代的發展需求。
  而對於所有個體來說,當然是自己的利益能得到滿足是最好的結局。但在教育投入尚不富足的今天,也唯有儘力找到各個方面的利益平衡點了。
  陳曉璇  (原標題:外地考生喜憂參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bmjs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